中医“截断疗法”的理论溯源之探讨

  中医“截断疗法”的理论溯源之探讨。中医的“截断疗法”主要包含了“截断”和“扭转”两个方面。“截断”是指采用果断措施和特效方药,直接作用于病处,以求迅速祛除病原或拦截病邪深入,从而阻止疾病的进展和迁延。“扭转”是指扭转病势,使疾病向愈发展。临床上“截断”和“扭转”趋势一致,统称“截断疗法”。中医理论中一直渗透着已病防传、未盛防盛、已盛防逆、瘥后防复等截断疗法的治疗思想。

中医“截断疗法”的理论溯源之探讨

  追根溯源,“截断疗法”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尤其针对热病,须及时抓住窗口期采用汗、泄两法,及时截断,跨越病机阶段动态防守,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提示医家在治病时要明晰疾病的传变规律,知其所犯,详其进展,安其未病之地。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对“截断疗法”又有进一步认识。在《金匮要略》篇首就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要注重审“势”堵截,已病防变;另外《伤寒论》中描述阳明三急下证,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外,其余症状似不危急,如“发热汗出”“腹满痛”,提出需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泻下以制内热,保真阴,较《黄帝内经》的“汗、泄”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有了具体的方药,这也表明张仲景熟知疾病的发展规律,深知病“势”的严重性,宜先证截断,逐邪于外,才能起沉疴,救危重。

  明代温病学家结合对瘟疫病因病机的新认识,突破了“燥屎内结”的下法应用原则的束缚,提出可不必拘于燥屎,可早治早下也。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曰:“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还有“客邪贵乎早逐”之说,这种“早逐客邪”的观点体现了吴又可的“截断疗法”思想;书中的“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也是对截断疗法用药原则的补充。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治以“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药以治疗温热病斑出热不解,胃津亏虚但未及下焦肾阴,亦是截断疗法的体现。

  近代名医赵锡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治疗肺炎不能囿于温病卫气营血理论的束缚,应采用直捣病穴的方法,这也是扭转病势,截断病情发展的思想体现[4]。20世纪70年代上海名医姜春华结合临床经验具体提出了“截断疗法”的概念,主张对一些传染性疾病应早期截断卫气营血的传变,使疾病不再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因循等待。

  至此,截断疗法的概念和理论得以确立。综上可见,“截断疗法”的治疗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补充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由上海名医姜春华先生提出总结,对治疗多种急性传染病有指导意义[5],截断病势,扭转病程,控制疾病传变,而不是单纯的受制于疾病传变,这就是本疗法的核心。

打赏
中医养生理论对于“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的认识
上一篇
糜烂性胃炎,反酸吞酸10年余之典型病案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注册不是必须的

武汉诚顺和中医馆简介

生成中...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