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对于“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的认识。孙思邈提出“体欲常劳,劳勿过极”,前一句重在“常”字,指出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后一句重在“极”字,小劳有度,不可过劳疲极。对于运动养生《保生要录》曾提出“须每日频行”“乘闲便作”,指出动形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坚持不懈,非一朝一夕,在此过程中需秉持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中医养生理论对于“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的认识

  对于劳形,传统养生家们常遵循儒家“中和”的思想,执中适度,对运动的时间、运动量均加以控制,使之处于“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的状态。

  历史上养生学者均对劳形为度予以重视,如《庄子》云“形劳而不休则弊”,孔子擅长射箭但主张“射不主皮,力不同科”(《论语》),强调射箭要准但不可用蛮力射穿箭靶。

  《素问·举痛论》言:“劳则气耗。”指出劳伤耗气,“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并列举出“五劳所伤”中“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

  《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出“劳倦过甚,耗其精血”,指出过用筋骨会损伤人体赖以生存的精气血,进而直接损害络脉、脏腑,如《灵枢·百病始生》称:“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经脉别论》谓“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均提出过用体力则可伤及络脉、肝肾脾等脏器。

  后世养生者在言及动形之时也多有论述,如司马迁提出“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千金要方》亦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可见动形之主旨总以劳形莫疲,劳而不倦为度。

作者 杏林学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