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伤寒学派的由来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其由来如下:

中医流派:伤寒学派的由来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

  1、建安年间,疫情肆虐。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面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所以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伤寒杂病论》为临床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上期的火神派及温热派等派别都是在精研伤寒后发展而来。

  2、东汉末年,诸侯争霸,宗法松弛,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使得仲景医学思想才能得以施展。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他的著作被称为“方书之祖”,他的镇派之宝桂枝汤被称为“祖方”。

  张仲景的卓越贡献:

  1.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张仲景全面分析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综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宿疾兼夹等多种因素,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

  2.其三阳三阴分证,客观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变化规律(六经传变),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3.纵观中医史上中医大家无不精研《伤寒杂病论》。其系统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于中医临证各科。虽主论外感伤寒热病,但它揭示和建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具有普遍意义。方剂组织严密,临床作用显著,不仅可运用于伤寒病,而且还可运用于多种内伤杂病。

  历代医家的研究过程:

  晋唐时期,为《伤寒论》研究之收集整理阶段。

  王叔和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孙思邈 “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

  宋至金元时期,为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

  韩祇和《伤寒微旨》,强调以脉为先,脉证分辨。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重病因发病,倡“寒毒、疫气”之说。

  朱肱《南阳活人书》,倡经络说,提出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重临床验证。

  郭壅《伤寒补亡论》,搜采世说,补入论中,以丰富伤寒内容。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用以经注论,经论结合 。

作者 杏林学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