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定哮汤的组成功用加减化裁及支气管哮喘、热哮、变异性哮喘等医案11则

  中药方定哮汤的组成功用加减化裁及支气管哮喘、热哮、变异性哮喘等医案11则。

  【方名】定哮汤  

  【来源】老中医自拟方

  【名老中医】王会仍  

  【科别】肺系外感疾病

  【组成】 炙麻黄9g , 苦杏仁10g , 黄芩12g , 七叶一枝花12g , 浙贝20g , 苏子12g , 川朴10g , 炙枇杷叶15g , 穿山龙15g , 当归12g , 蝉衣10g , 地肤子12g , 生甘草6g。

  【功用】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解】炙麻黄宣肺平喘,苏子、杏仁降气祛痰,止咳平喘,三者相合,一宣二降,调节恢复肺的宣肃之职,符合哮病的痰气交阻,肺气上逆的病机,故共为君药。“哮病专主于痰”,故以穿山龙祛痰平喘,炙枇杷叶清肺降气化痰,黄芩、七叶一枝花清热化痰,浙贝母苦寒散结化痰,五药相合,化痰平喘之功尤著,共为臣药。腑气不通,则肺气不降,故不论有无便秘,均应使腑气通畅,故佐以川朴通腑气降肺气;蝉衣、地肤子祛风止痉,缓解气道痉挛,抗过敏;当归活血养血,生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主治】哮病(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不论热哮、寒哮均可作为基本方加减应用,尤适合热哮。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嗽,苔腻,脉滑。

  疾病分期

  【临床应用】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哮病)发作期患者,也可应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者。

  【中医病名】哮病

  【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

  【西医分期】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加减化裁】表证明显,恶寒发热、身疼者,配桂枝、生姜辛散风寒;痰多者,合三子养亲汤祛痰降逆;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制大黄、枳实通腑以利肺;胸闷唇暗者,加瓜蒌皮、川芎、延胡索、丹参宽胸行气,活血化瘀;寒痰内蕴,症见咳痰清稀,口淡不渴,形寒怕冷者,加干姜、细辛温化寒饮;肺热壅盛,痰黄稠难咳,口渴喜饮者,加野荞麦根、鱼腥草、三叶青、地龙等清热化痰;痰壅喘急,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皂角刺泻肺涤痰;若伴有焦虑、夜寐难安者,加淮小麦、玫瑰花、合欢皮等清心疏肝解郁安神。

  临床验案

  【医案名称】案一:哮病属痰热壅肺之热哮,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之法。

  【医案内容】患者男,27岁,2009年3月14日初诊。反复咳嗽、喉间哮鸣20余年,每遇气候突变易发,冬季尤著。近来咳嗽剧烈,时有夜间喉间哮鸣,咳痰不多,色黄质稠,咽部时痒,无发热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病,属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之热哮。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哮汤加减。处方:炙麻黄6g,杏仁10g,甘草6g,黄芩12g,桑白皮15g,浙贝15g,炙枇杷叶15g,前胡15g,桑叶15g,合欢皮20g,白术10g,防风6g,蝉衣10g,辛夷10g,野荞麦根30g,三叶青12g,地肤子30g。7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3月21日):服药1周后,咳嗽仍剧烈,咽痒,痰粘难咳,大便不畅,舌红苔薄,脉滑。上方去浙贝、桑白皮、防风、白术,加瘪桃干15g,桔梗10g,太子参15g,炙紫菀15g,鸭跖草30g。7剂,水煎服。

  三诊(2009年3月27日):咳嗽明显缓解,咳痰不多,痰色稍黄,舌红苔薄白,脉略滑。改太子参为20g,去桑叶、鸭跖草,加肺形草15g,鱼腥草30g。7剂,水煎服。

  【医案名称】案二:哮病属痰热壅肺之热哮,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之法。

  【医案内容】患者男,51岁,2009年6月10日初诊。2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喉间喘鸣,曾被诊为“支气管哮喘”。近日由于进食海鲜后出现喉间喘鸣,夜间尤甚,咳嗽咳痰,痰黄,咳吐不利,汗多,两肺可及少量哮鸣音,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病,证属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之热哮。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哮汤加减。处方:炙麻黄6g,射干6g,杏仁10g,甘草6g,川朴10g,黄芩12g,桑白皮15g,炙枇杷叶15g,前胡15g,炙苏子12g,地龙12g,野荞麦根30g,三叶青12g,仙灵脾15g,当归12g,瘪桃干15g。水煎服,7剂。

  二诊(2009年6月17日):服药1周后,患者气急明显好转,咳嗽咳痰减少,但劳累后仍有喘息,汗多,舌红苔薄黄,脉稍数。上方去炙苏子、当归,加蝉衣10g,地肤子12g,穞豆衣20g。水煎服,连服7剂。

  三诊(2009年06月24日):咳嗽气急明显缓解,咳痰不多,原方继服取效。

  【医案名称】案三:哮病属痰热壅肺之热哮,治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法。

  【医案内容】患者女,37岁,2009年01月14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喉间喘鸣5年余,再发2天。5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反复咳嗽咳痰,喉间喘鸣,未予正规治疗。以后每年发作2-3次,以冬季为甚,闻烟雾等则易发。近2日出现咳嗽咳痰,痰少色白而粘,气喘明显,时有喉间喘鸣,两肺呼吸音粗,舌红苔黄,脉滑数。支气管哮喘家族史。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病,属痰热壅肺之热哮。治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定哮汤加减。处方:炙麻黄6g,杏仁10g,甘草6g,黄芩12g,桑白皮15g,川朴10g,炙枇杷叶15g,前胡15g,肺形草15g,太子参15g,鹿含草15g,制半夏10g,茯苓15g,补骨脂12g,野荞麦根30g,七叶一枝花12g,鱼腥草30g。水煎服,连服14剂。

  二诊(2009年01月28日):服药2周后,无咳嗽咳痰,气急明显缓解;自觉胃脘略有不适,大便质稀,夜寐欠安。上方去杏仁、川朴、炙麻黄、黄芩、七叶一枝花,加空沙参15g,浙贝15g,老鹳草15g,三叶青15g,马齿苋30g,合欢皮20g,八月札12g。水煎服,连服14剂,病情缓解。

  【医案名称】案四:哮病属痰热壅肺之热哮,予宣肺清热,化痰平喘之法治之。

  【医案内容】患者男,26岁,1997年5月8日初诊。反复喉间哮鸣两年,再发一周。患者两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反复喉间哮鸣,一周前由于感冒再度发作,喉间喘鸣,气急,咳嗽,痰少,色黄而粘,咯之不爽,口干而苦,大便干结,舌偏红,苔薄腻,脉滑。患者素体虚弱,动则易汗,易于感冒。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病,属痰热壅肺之热哮。治予宣肺清热,化痰平喘。处方:炙麻黄6g,黄芩12g,生甘草6g,苦杏仁10g,桔梗10g,桑白皮12g,前胡12g,竹沥半夏10g,羊乳参30g,广地龙15g,虎杖30g,七叶一枝花15g,佛耳草15g,太子参15g,射干5g。水煎服,14剂。

  二诊(1997年05月22日):服药14剂后,气急渐平,喉间喘鸣消失,咳嗽明显减轻,咯痰转易,脉苔同前,在原方基础上去桔梗、前胡,加入黄芪、白术、防风等调治,咳喘得以控制。

  【医案名称】案五:哮病属痰热蕴肺之热哮,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医案内容】杨某,女,27岁,2006年11月23日初诊。反复咳嗽、喉间哮鸣3余年,再发1天。1天前感冒后咳嗽、气急又作,昼轻夜重,夜间可闻及喉间哮鸣,痰粘色黄,鼻塞流涕,涕色淡黄,嚏多咽痒。查体: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病,痰热蕴肺之热哮。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自拟方定哮汤加减。处方:炙麻黄6g,杏仁12g,甘草6g,浙贝15g,老观草12g,瓜蒌皮12g,苍耳子6g,望春花12g,枇杷叶15g,桑白皮15g,白前12g,野荞麦根30g,鱼腥草30g,七叶一枝花12g,炙紫菀12g,蝉衣9g,鲜芦根30g。水煎服,连服7剂。 二诊(2006年11月30日):咳嗽明显减少,喉间哮鸣缓解,无鼻塞流涕,无喷嚏咽痒,痰量减少,易于咳出,舌红苔薄黄,脉略滑。予前方继服7剂巩固疗效。

  【医案名称】案六:哮病属痰热蕴肺之热哮,治以清泄痰热,降气平喘。

  【医案内容】患者女,37岁,2009年6月3日初诊。反复胸闷喉间喘鸣5年,再发2天。5年前感冒后出现反复胸闷、喉间喘鸣,劳累后愈甚。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以西药治疗后缓解,但以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冬季多发。2天前因受凉后胸闷喘鸣等症状再次出现,咳嗽,痰多黏稠色黄,夜寐差,易出汗,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查体:两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

  中医诊断:哮病,属痰热蕴肺之热哮。治以清泄痰热,降气平喘。处方:炙麻黄6g,黄芩12g,甘草6g,杏仁10g,浙贝15g,太子参15g,炙枇杷叶15g,前胡 15g,炙紫菀15g,肺形草15g,桑白皮15g,野荞麦根30g,三叶青15g,鸭跖草 30g,鹿含草15g,瘪桃干15g。水煎服,连服7剂。

  二诊(2009年6月10日):胸闷、喉间喘鸣缓解,痰较前易咳出,痰量减少,咽稍痒,无明显咳嗽。舌红边有齿痕,苔微腻,脉略滑,二便、睡眠、胃纳可。查体:两肺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治以健脾固卫,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并施,原方合玉屏风散加减。处方:黄芪20g,白术10g,防风6g,杏仁10g,浙贝20g,炙枇杷叶15g,前胡 15g,炙紫菀15g,太子参15g,桑白皮15g,紫石英15g,肺形草15g,野荞麦根30g,三叶青15g,鹿含草15g,甘草6g。水煎服,1日1剂,连服14剂,嘱其清淡饮食。

  三诊(2009年6月24日):无明显胸闷气急,咳嗽、咯痰诸症皆除。治加活血化瘀之药,处方:杏仁10g,麻黄根6g,黄芩12g,竹沥半夏10g,甘草6g,黄芪20g,炙枇杷叶15g,前胡15g,炙紫菀12g,瓜蒌皮15g,苁蓉12g,太子参20g,肺形草15g,炙苏子12g,野荞麦根30g,三叶青15g,地龙12g,当归12g,继服七帖,病情稳定。

  【医案名称】案七:哮病属痰热阻肺,治以清肺化痰、平喘利咽。

  【医案内容】患者男性,69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咳嗽气急1月。1月前因受凉后出现气急,咳嗽咳痰,自觉有喉间哮鸣音,咳嗽以夜间为甚,痰多色白难咯,伴咽干咽痒,汗出较多,大便干燥,夜寐欠佳。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未及明显干湿性罗音。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肺功能提示:1、轻度阻塞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2、吸喘乐宁气雾剂后FEV1改善率9.5%,但绝对值增加200ml。

  中医诊断:哮病,证属痰热阻肺。治以清肺化痰、平喘利咽,定哮汤加减。处方:麻黄6g,杏仁10g,甘草6g,黄芩12g,浙贝20g,川朴10g,蝉衣10g,地肤子12g,枇杷叶15g,桔梗10g,前胡15g,辛夷10g,肺形草15g,荞麦根30g,三叶青15g,鱼腥草30g,八月札12g,合欢皮20g,太子参15g。水煎服,连服7剂。

  二诊(2009年3月7日):药1周后,患者咳嗽咳痰气急咽痒较前好转,仍有汗出。上方去桔梗、黄芩、辛夷、地肤子,加桑白皮15g,瘪桃干15g,浮小麦30g,老鹳草15g,太子参20g。水煎服,继用7剂,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医案名称】案八:病属痰热蕴肺,治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佐以祛风通窍。

  【医案内容】患者男性,36岁,2009年10月14日初诊。咳喘30年,加重3年。30年前患者反复咳嗽,喘息,曾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3年前由于外界不良气味刺激咳喘再次发作,并有所加重,此后每遇气候突变或外界不良气味刺激易作,夜间为甚。3天前症状又有发作,喉间有喘鸣音,鼻塞流浊涕,咳嗽咳痰,痰黄质粘稠,咽痒时作,两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罗音。舌红苔薄,脉滑。既往有浅表性胃炎病史。肺功能检查示:1.舒张前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中医诊断:哮病,属痰热蕴肺之热哮。治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佐以祛风通窍。定哮汤加减,处方:炙麻黄6g,杏仁10g,甘草6g,黄芩12g,浙贝15g,川朴10g,桔梗10g,地龙12g,川芎10g,辛夷10g,仙灵脾10g,地肤子12g,木蝴蝶9g,野荞麦根30g,三叶青15g,蒲公英30g,八月札12g,太子参20g。水煎服,连服7剂。

  二诊(009年11月18日)患者服药后咳嗽喘息缓解,略感神疲乏力,口干咽痒,无明显胸闷气急。查体:两肺呼吸音尚清,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予以前方加减。去川朴、桔梗、仙灵脾、蒲公英,加桑白皮15g,乌元参15g,板蓝根15g。水煎服,连服7剂。

  三诊(2009年11月18日):7剂后无明显咳喘等不适。宿痰内伏于肺,肺络不畅,反复发作,肺、脾、肾渐虚。改予膏方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化痰通络以巩固疗效,方选人参养营汤加减:太子参300g,黄芪300g,西洋参片60g,白术100g,防风60g,麦冬120g,天冬120g,甘草60g,桑白皮150g,白芍120g,茯苓150g,当归120g,生熟地各120g,川芎100g,炙桂枝50g,远志筒60g,山药150g,山萸肉150g,陈皮60g,丹皮120g,泽泻120g,枸杞子150g,竹沥半夏100g,灵芝150g,绞股蓝150g,制黄精250g,生玉竹150g,鲜铁皮石斛150g,米仁300g,地龙120g,仙灵脾150g,野荞麦根300g,三叶青150g,滕州阿胶250g,鹿角胶250g,冰糖250g,黄酒250g。

  【医案名称】案九:咳嗽之风邪犯肺型,以宣肺化痰、祛风解痉、利咽止咳治之。

  【医案内容】患者女,33岁。2005年12月20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2年余,再发半月余。两年前房屋装修后出现咳嗽、胸闷,痰少,咽喉不适,每闻刺激性气味后上述症状加剧。近因受凉后咳嗽、咳痰、胸闷再发,昼轻夜重。舌红边有齿痕,苔薄腻,脉细。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咳嗽之风邪犯肺型。宣肺化痰,祛风解痉,利咽止咳治之。定哮汤加减,处方:炙麻黄6g,黄芩12g,杏仁10g,甘草5g,桑白皮15g,太子参15g,白前12g,前胡15g,野荞麦根30g,蚤休12g,制半夏10g,茯苓15g,陈皮6g,炙枇杷叶15g,蝉衣9g,地肤子12g,僵蚕10g。水煎服,7剂。

  二诊(2005年12月27日):患者服药一周后,胸闷咳嗽症状减轻,前方奏效。守原方,再予7剂。并嘱咐患者远离刺激性气味,忌食海鲜、腥辣、油炸食物。 服药半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继续服用中药两月,病情稳定。

  【医案名称】案十:哮病属痰热蕴肺、肺气虚弱,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兼益气固表。

  【医案内容】患者女性,39岁,2009年2月21日初诊。咳嗽咽痒半月。半月前由于天气变化出现咳嗽咳痰,痰少质粘,伴有气急,咽痒,咽喉异物感,活动后易出汗。平素体质较弱,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肺功能检查示:1.舒张前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为哮病,属痰热蕴肺,兼肺气虚弱。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兼益气固表。定哮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处方:炙麻黄6g,杏仁10g,甘草6g,黄芩12g,七叶一枝花12g,浙贝15g,川朴10g,桔梗10g,蝉衣10g,炙枇杷叶15g,野荞麦根30g,三叶青15g,绿梅花9g,南北沙参各15g,地肤子12g,黄芪20g,白术12g,防风6g,瘪桃干15g。水煎服,连服7剂。

  二诊(2009年02月28日):服药1周后,患者咳嗽咳痰、气急咽痒较前好转。原方去杏仁、桔梗加前胡15g,炙桑白皮15g。水煎服,14剂。

  三诊(2009年3月14日):服中药2周后,患者诸症明显减轻。继守原法,予服中药14帖。

  【医案名称】案十一:热哮兼肺胃失和者,治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和胃润下之法。

  【医案内容】患者女性,28岁,2009年2月25日初诊。反复哮喘、咳嗽10余年,再发半月。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气急、喉间哮鸣,咳嗽咳痰,之后每年发作两三次,以冬春季节时发作为多。半月前偶感风寒后喘鸣再发,咳嗽咳痰,痰少粘而难咯,汗出较多,腹胀便结,临睡前或起床后矢气较多,矢气后腹胀好转,夜寐欠佳,舌红苔白腻,脉滑数。查体: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病,证属痰热壅肺,肺胃失和。治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和胃润下,定哮汤加减,处方:麻黄9g,杏仁10g,甘草6g,黄芩12g,炙苏子12g,前胡12g,当归12g,川朴10g,七叶一枝花12g,葶苈子6g,炙紫菀15g,桑白皮15g,野荞麦根30g,苁蓉12g,瓜蒌皮15g、郁李仁10g,八月札12g,竹沥半夏10g。水煎服,连服14剂。

  二诊(2009年3月13日):服药2周后,患者气急、喉间哮鸣、咳嗽诸症好转,汗出减少,夜寐也较前好转,仍有腹胀,舌脉同前。守原义,继服中药14剂。病情稳定。

  【注意事项】临床应用本方同时,要根据临证表现不同,区分寒热,以加减应用。另外还应注意戒烟、预防六淫外邪侵袭。过敏体质者,避免接触过敏源,选择适宜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调畅情志,注意饮食调养,忌油腻炸物及辛辣之品,也是临证中必须要求患者注意的事项。

作者 杏林学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