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下肢静脉炎、丹毒、股肿、臁疮的中药方赤芍甘草汤的组成、功用、加减化裁的方法

  治疗下肢静脉炎、丹毒、股肿、臁疮的中药方赤芍甘草汤的组成、功用、加减化裁的方法。

  【方名】赤芍甘草汤  

  【来源】老中医自拟方。

  【名老中医】崔公让  

  【科别】外科

  【组成】 赤芍60g , 陈皮30g , 当归20g , 两头尖12g , 薏苡仁30g , 甘草30g。

  【功用】清热凉血,祛湿通络,活血化瘀。

  【方解】赤芍以凉血散瘀止痛为长,善清血分实热。大剂量有泻下之功,使湿热之邪从下而解。遵循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药品化义》载:“赤芍,味苦能泻,……入六一顺气汤,泻大肠闭结,使血脉顺下。以其能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以其性禀寒,能降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较白芍味苦重,但能泻无补。”,当归养血活血,二者合用,使邪去而不伤正,共为君药。方中重用甘草,甘草的常规用量为3-10g,但据病情可以大剂应用。正如清·汪昂所说:“凡仲景之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炙甘草汤、桂枝、麻黄……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为臣药,助君药以祛湿化瘀。两头尖,薏苡仁合用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共为佐药。陈皮,燥湿理气,气行则血行,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凉血,祛湿通络,活血化瘀之效。

  【主治】湿热血瘀,脾虚血瘀所致的下肢炎性改变,溃疡,肿胀诸证。

  症见:下肢红肿、疼痛,呈炎性改变,皮损区皮肤与皮下组织粘连,有压痛,触之皮下有结节或条索状物,皮损区附近皮温偏高;或见下肢肿胀,发紧发硬,疼痛明显;或下肢溃疡久不愈合;或皮肤组织肿胀,边界不清,皮损区发红,皮温高,红肿的皮下有多个如花生米大小的结节,质硬固定,与周围组织粘连。舌质暗,苔黄腻或白厚,脉滑数或细涩。

  疾病分期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因湿热血瘀,脾虚血瘀所致的下肢静脉炎、丹毒、股肿、臁疮等疾病的治疗。血脉以通为用,或遇阻滞,则化而为瘀,此方立足于周围血管疾病以瘀论治的基础上,凡因血瘀所致的下肢炎性改变,溃疡,肿胀等均可用此方治疗。

  【加减化裁】方中赤芍、甘草、两头尖用量均较大,是有意为之,崔老师认为大剂量应用是为取其峻烈之性,乘势猛攻,使湿热瘀阻之邪从下而解,遵循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但脾虚血瘀者则应适当减量或配伍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之品,且甘草大剂量使用一般应控制在一周之内。以“湿、热、瘀”为主者,加用茜草、泽兰;寒湿重者加防己;湿热重者可加萆薢、土茯苓;血瘀重者可以加水蛭,桃仁、炮山甲等。

作者 杏林学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