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对小儿急性咳嗽的中医理论方面的论述和辨证论治。《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景岳全书·咳嗽》亦云:“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均说明咳嗽病位主要在肺,但与五脏六腑亦关系密切。
一、胃腑与咳嗽密切相关:
其一,经脉相通:《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额中……循喉咙……入缺盆,下腼属胃,“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灵枢·忧患无言》),又“肺气通于鼻”(《灵枢·脉度》)。
其二,五行相生,共同参与宗气生成和气血津液化生。肺属金,胃属土,土生金,母子相生,阴液互滋。《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云:“宗气者,阳明之所生,上出于肺,以司呼吸”。即宗气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生成,从而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行气血。此外,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肺胃关系密切,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记载“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其三,气机升降方面,胃以降为和,肺以降为顺,肺之肃降助胃之水谷下,行以便消化吸收,胃之下降助肺气下行,肺胃之气同主降,在功能上相互促进。如《素灵微蕴》曰:“胃降则肺气亦降,故辛金不逆”。在病因病机相关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运化失常,气血乏源,土不生金,肺气不足,营卫之气虚弱,卫外功能不及,正不存内,邪气可干,肺气上逆至咳喘不宁;脾胃受损,水津失布,聚生痰湿,上犯于肺而至咳逆。另外,胃热可上灼肺金,胃燥则源泉干涸,肺无以受气,而至咳喘。故而咳嗽“聚于胃,关于肺”。
二、肝脏与咳嗽亦密切相关:
其一,《灵枢·经脉》曰:“足肝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肝脏与肺脏经络相连,生理相通。若肝为之病,可以循经络影响至肺脏,出现肺脏的病变。如肝气郁久化火,或肝经实火循经上传,火气上逆,木火刑金,气机不畅,肺失宣降则发为咳嗽。
其二,《灵枢》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难经》谓:“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两脏功能在生理上肺主呼吸,居于上焦,气以右降为顺,肝主疏泄、调气机,居于下焦,气以左升为调,肺脏与肝脏各司其职,金木互制,出入平衡,可保持人体气机出入均衡,呼吸平稳。肝主藏血,可调节全身气血;肺主治节,可以朝百脉;肺得肝血之养,则治节出焉,肺气的肃降通调作用使肾水得荫,心血归藏于肝,肝血得藏,则疏泄正常,肝肺升降相依,共同调节气血,从而推动气血在人体内循环不止,协调平衡。
其三,病理上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小儿为纯阳之体,肝常有余,肝火炽盛,内风遂生,加上外感之风邪,内外之风相合,上扰于肺,肝阴不足,卫外不固,故不能助肺达邪,使咳嗽缠绵难愈,故而尤在泾云:“干咳无痰,久久不愈,非肺本病,乃肝木撞肺也。”
三、中医对小儿咳嗽的辨证思想
综上所述,中医提出在治疗小儿咳嗽时,应当注重辨证,以脏腑为先,重视肺、胃、肝三脏。此外,因生理上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脏腑娇嫩的特点,导致病理上小儿易感受外邪、传变迅速,故而感邪之后易从阳化热、化火,且以实证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