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素问》对血浊的含义、病因有哪些的论述

中医典籍《素问》对血浊的含义、病因有哪些的论述。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其构成物质发生了质或量的改变,或是其正常循行状态发生了改变,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4]。换言之,血液成分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及循行障碍等皆为血浊,血浊一旦形成,周行全身,扰乱脏腑气机,可致疾病丛生。从现代生化方面来看,血失清纯是由于有害代谢物质(如: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管氨酸、高尿酸等)滞留于血;血行失常也因这些物质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皮损伤,血管腔狭窄及血流变异常所致。

中医典籍《素问》对血浊的含义、病因有哪些的论述
 

关于血浊的产生,中医认为,构成血的原始物质,水谷精微、清气、营阴、津液、精髓均具有清纯之性,倘若出现原始物质失纯、五脏功能失调等情况,血液的化生过程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血失清纯、血行异常,形成血浊的病理状态。影响血液生成的因素大致分为以下4种:

1、自然环境。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中污浊邪气随肺之清气入血,或不洁饮食随脾胃运化入营入血,均可使浊邪堆积血中。

2、情志因素。

《格致余论·涩脉论》曰:“或因忧郁……清化为浊。”情志忧郁,气机失调,清浊气化通路逆乱,升降失调、脾胃运化失常,营阴浑浊,故生血浊。

3、不良生活习惯。

“劳则气耗”“久卧伤气”,过劳过逸,均可导致气血芜杂,脏腑功能失常,血之浊邪蓄积;饮食失宜,过饥则水谷精微无以化生,血行迟缓;过饱则脾胃运化停滞,久之化痰生热,变浊积于血脉。

4、先天禀赋。

《灵枢·天年》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父精母血,浊而不清,伏藏于胞胎,胎儿降生,浊邪藏于胎儿荣血之中,此乃先天所禀之血浊。

收藏
打赏
中医典籍对感冒的病名的来源、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论治的方法概述
上一篇
武汉石牌岭路皮肤科老中医门诊部:老年人淤积性皮炎双下肢斑块瘙痒脱屑中药怎么治好?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注册不是必须的

生成中...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