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中风病(西医名: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简要概述:
【病名】缺血性中风病
【病位】脑组织或细胞
【中医病名】中风病
【西医病名】缺血性脑卒中
【疾病概念】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动脉血管在短时间内出现狭窄或闭塞,导致所供应的脑组织或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变性或死亡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表现,其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两者可导致脑梗死。急性脑卒中一般预后不良,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症状体征】主症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眼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流行病学特征】WHO组织的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男性发病率170/10万人口,女性130/10万人口。我国城乡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北京等7城市平均患病率为719/10万,21省农村的患病率为394/10万。据国家卫生部统计,1997年我国因脑血管病死亡者已居首位,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300余万。
【证候】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中医诊断标准】
(1)中风病诊断标准 病名诊断标准:
①主症口舌歪斜。
②次症:头痛,眩晕,眼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②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④发病年龄:40岁以上。 使用说明: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病类诊断标准
评分:病类诊断是各项最尚分相加而成,满分为52分。见表1。
诊断:1-13分为轻型,14-26分是普通型;27-39为重型;大于40分为极重型。
(3)证类诊断标准
风痰火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舌红、苔黄腻,脉弦。
风火上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色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识迷蒙,颈项强急,呼吸气租,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痰热腑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咳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风痰瘀阻: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教,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痰湿蒙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迟或消失,神昏,痰鸣,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
气虚血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分期标准
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
恢复期:发病半年以内;
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本研究“痰浊瘀血阻痹经络”证中医辨证证候标准:结合贺老诊疗经验与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提出如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咽喉痰盛,痰涎难出,舌胖大、舌质暗淡或紫暗,舌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标准】
(一)暂性脑缺血发作(略)。
(二)脑卒中:
①蛛网膜下腔出血(略)。
②脑出血(略)。
③脑梗死。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l一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⑥应作CT或MRI检查。
⑦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①多为急骤发病。
②多数无前驱症状。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④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⑤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死。
⑥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黏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死:
①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②多无意识障碍。
③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④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⑤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死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略)。
(四)高血压脑病(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