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的中医病名是什么?《难经》等中医典籍对肺结节病机的分析及辨治的笔记

中医内科 杏林学徒 2周前 (09-01) 27次浏览 0个评论

中医根据肺结节的特征多将其归属于“肺积”范畴。《难经·五十六难》首次提出了肺积之名,《杂病源流犀烛》进一步阐明了肺积的病机变化,“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现代医家对肺结节的治疗多依据临床症状判断“虚、毒、湿、瘀”等不同证素所占比例进行辨证论治。但临床就诊的肺结节患者大多处于亚临床状态,患者往往“无证可辨”。

肺结节的中医病名是什么?《难经》等中医典籍对肺结节病机的分析及辨治的笔记

一、中医典籍对肺结节病机的分析

《伤寒杂病论》中说“辨病”为诊断之先要,“辨证”则是基于“辨病”的分化诊断。“辨病论治”对肺结节病的治疗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根据肺结节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结合“络病学说”“伏邪理论”“浊邪致病”等中医经典理论以及“黜浊培本”学术思想,提炼总结出以肺络为病位,气血津液代谢异常为基本病机,“浊伏肺络”为核心病机,“黜浊散结”为治则的肺结节病中医诊疗体系,以期完善辨治肺结节病的思路。

1、肺络为病位,易滞不易散

肺结节病位在肺络。肺络在肺中分布密集,是维持肺脏功能重要的通路及载体,维护着阴阳气血津液的交通运行。在病理方面,肺络细小迂曲、交错密布,具有易滞易瘀、易积成形、易入难出、蓄积日久的特点。《类证治裁》云:“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于络外,故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

2、“浊伏肺络”是肺结节病的核心病机

肺主治节,辅佐心脏调控全身气血津液的代谢及脏腑功能。浊邪是气血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具有初起隐匿伏藏、胶结他邪、易阻滞气机的特点。浊邪易结而不易解,逐渐蓄积于肺络,日久乘正虚而发为有形结节,因此以“浊伏肺络”概括肺结节的核心病机。

3、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是浊邪生成之源

结节发于肺部,与肺的生理代谢特点密切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主治节,肺气的宣发肃降影响津液的输布与排泄[11]。气利则津布血行,津利则气化血通,血利则津散气畅。各功能维持肺脏吐故纳新、吸清排浊。气血津液生理上的密切联系使其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任何一方失常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浊气、痰饮、湿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停滞,这构成浊邪形成的病理基础。何梦瑶《医碥》曰:“气本清,滞而痰凝,血瘀则浊矣。”因此,气血津液代谢异常,短期或为气滞,或为血瘀,或为痰湿,积于肺络久则互相凝聚为浊邪,加之肺络具有易滞易积的特点,于局部形成有形结节。

中医对肺结节辨病论治的重要观点

二、中医对肺结节辨病论治的重要观点

浊邪是一种独立于传统六淫邪气之外的致病因素。古代文献中“浊邪”的含义宽泛,多用来泛指具有秽浊、黏腻特点的病理物质。现代医家多认为浊邪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联系,可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一系列病证。浊邪致病特点如下:

1、初起隐匿伏藏,乘虚而发。浊邪初起症状轻微,在体内氤氲而不易发觉,与伏邪致病特点类似,常感邪而不即发,蛰藏多年而因正气亏虚引动,导致伏浊入络,聚而成结。

2、浊性污秽,易与他邪相兼。浊邪本质为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所产生,常裹杂痰、湿、瘀,可进一步导致浊邪沉积,故浊常与痰饮、水湿、瘀血相兼为病,互为因果。浊邪蓄积日久更易化热生毒,损伤脏腑,故浊邪致病往往变化复杂,迁延难愈。

3、浊性胶着停滞,易阻气机。浊性根深黏滞,胶结难化,易停聚局部,壅塞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伤寒杂病论》云:“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可见浊邪易影响气机运行进而导致血行不畅。

中医对肺结节的治疗总则

三、中医对肺结节的治疗总则

黜浊散结和“黜浊培本”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浊邪构成病变周围不良环境,导致有形实邪的形成。“黜浊培本”强调恶性肿瘤患者病程日久虚实并见,在祛邪的同时注重培植本元。“黜浊散结”法强调肺结节发现及时,虽正气已虚但患者一般状况好,主要矛盾在于结节本身。在治疗预期上,患者期望仅通过口服中药达到缩小结节,甚至消除结节的目的。因此,对于肺结节的治疗,应把握罢黜浊邪的主法,体现消散结节的主要目的。

说明:本文素材搜集于网络并整理为笔记以便于学习之用,如有侵删。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