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皮肤科老中医:中医药防治过敏的3种体质的辨证论治的方法有哪些?采用中医药调节过敏体质的偏颇,在过敏体质者未发病时改善其过敏状态是中医防治过敏性疾病的重要思想。对于过敏性疾病,中医过敏体质的调治思想与西医AIT的思路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目的均为改善患者本身的易过敏体质,区别点在于过敏体质是从体质入手统摄过敏性疾病,改善过敏性疾病的土壤,AIT是针对特定的过敏原入手,通过不断施加刺激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同样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前者是主动式纠偏,后者是被动式训练。从体质学的视角来看,从根本上解决过敏性疾病的核心就在于对过敏体质进行调理,改善体质土壤,把治疗“过敏病”的观念改变为治疗“过敏人”的思想。从辨体角度治疗过敏:
1、体质虚损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过敏的发作正是患者接触过敏原而发病,因此认为过敏是正虚而邪犯的表现,即体虚易致过敏。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中称:“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32]其中“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即是认为此种人处于“表虚”的过敏体质状态。这种虚,从病性上,主要有气虚及阳虚,因为气虚则表不固,阳虚则易外感。1项关于过敏患儿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过敏性家族史的患儿多见气虚质(26.2%)和阳虚质(21.4%),无过敏性家族史者则多见气虚质(28.6%)及痰湿质(25.5%)。1项过敏性鼻炎(AR)与体质相关性的Meta分析发现,诸多研究的结论具有较高一致度,AR患者多兼夹偏颇体质,其中以气虚质、阳虚质为多。
从病位上,过敏体质与肺肾关系密切。先天禀赋不足,肾虚不能濡养他脏,易致机体代谢失常。一旦复感外邪,外因引动内患,引发多种过敏性疾病。而过敏原一旦进入呼吸道,首先影响的便是肺脏。肺主皮毛,肺气不足,卫表不固,皮毛先受邪,邪气入里而致过敏性疾病。相应的治法为补气、温阳、补肾等。
2、体质夙根
过敏体质的来源是一种宿根。既有先天宿根,禀赋不足,又有在后天影响下形成的病理性宿根。《诸病源候论·漆疮候》描述说:“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说明同样与“漆”接触,有人发作快、症状严重,如再次接触到漆,仍会发病,这类人便是“禀性畏漆”者;而另有人完全相反,即使长期与漆接触,也丝毫不受影响,为“性自耐者”。对此,巢元方认为是先天禀赋的差异引起的。巴迎莹将哮喘“夙根”的现代内涵总结为痰为夙根、痰瘀伏肺、客邪夙根等,并认为夙根本质是过敏体质,后天因素是过敏性疾病发病的关键。此则类似于《黄帝内经》说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夏伤于暑,秋为痎疟”。这也是一种广义的特禀说,相应的治法为祛除宿痰、冬病夏治等。
3、体质土壤
过敏是一种独特的体质。20世纪70年代,王琦院士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这一概念,认为体质是疾病发生的背景和土壤,特定体质类型是某种疾病发生的内因,而过敏体质则是多种过敏性疾病产生的背景与土壤,即机体在禀赋遗传和外界因子的共同影响下,以生理功能低下、内环境紊乱和调适性调节能力失衡为主要状态,这是机体易发过敏性疾病之本[38]。
调理过敏体质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根本,但过敏反应发生后针对性的治疗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具有过敏体质者往往易患各种不同的过敏性疾病。王琦院士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辨体论治的基础上提出“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的诊疗思路。在辨体论治的基础上先辨病,如肺系过敏病和皮肤过敏病有所不同,所设治法亦不同,再辨证,然后每一患者症候群不同,因人制宜[39]。既改善了过敏体质,防止复发,亦针对病情对症下药改善症状,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过敏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而寻找过敏原、抑制过敏反应的治疗方式非常被动。在临床的诊疗中,应该重点关注“过敏的人”,而非机械地着眼于过敏性疾病。本文聚焦于过敏性疾病中的体质思维,基于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比中西医对体质因素在过敏性疾病中认识及治疗的异同,探讨了过敏体质的内涵,总结了中医药防治过敏的3种体质思维及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参考。